第五章 漱津
人口中之津液,譬如山中之泉水。水性本就下,而泉水能至山頂者,何也?地下水氣循土脈透石隙而上蒸也。水氣何以上蒸?則以地中含蓄之熱力使然。吾人靜坐工夫已久,口中自然發生一種甘津,清涼爽淡,異乎常時。此亦因身中團聚之熱力,蒸動下焦之水氣,循經絡之路而上升,至口中遂化為津。此津由煉氣而生,與常津不同
​​。吞入腹中,大有補益。果能勤加修煉,勿稍間斷。則第一次吞入腹申之津,又為熱力蒸動,化氣上升,仍至口中。復還為津,此為第二次所化,比第一次更覺甘美。其補力亦吏大。如是循環不休,直至百千萬次,功同乳轉醍糊,而古人所謂“玉液還丹”,不外是矣。
  引證《黃庭經》本文
口為玉池太和官,嗽咽靈液災不干。體生光華氣香蘭,卻滅百邪玉煉顏。 (內景經第三章)舌下玄膺生死岸,出清入玄二氣煥。 (內景經第六章)存嗽五芽不飢渴。 (內景經第二十二章)閉口屈舌食胎津。 (內景經第二十七章)取津玄膺入明堂,下溉喉嚨神明通。 (內景經第三十三章)三十六咽玉池裡。 (內景經第三十四章)玉池清水上生肥,靈根堅固老不衰。 (外景經第二章)
  解釋
常人口中儲滿濁氣,皆由不知升降吐納之法,以致上下失其輕重之機,故下焦之清氣不能升,而上焦之濁氣不能降。玆謂口為玉池,言其清潔;官為太和,言其調適。果能時刻用功。吐濁納清,降濁升清。往復循環,釀造靈液,則百病不侵。而肌膚光澤,氣如蘭香,顏如玉潤矣。
舌下有生津之竅,名日:“玄膺”。所關於人者至要。試觀病人,若舌卷、齒槁、津涸、液乾者,必死,可知其故也。且津液從氣化,氣有出入,其上出於口鼻無不清,其下入於丹田無不深。玄即深意,存者存神。嗽者嗽津。五芽者,東西南北中五方之生氣,雖曰存嗽,實兼吐納工夫。 《道藏》另有食五芽氣之法,煩瑣無當,今不具論。
又凡呵濁時,必開口,吞津時,必閉口。屈舌者,舌抵上顎。胎津者,言自生丹田中胎息薰蒸所化生之津液,上溢於口,取而咽之,下喉嚨,過明堂,复化為氣。氣足則神靈,故日:“神明通”也。三十六咽之教乃舊習,今可不拘。靈根,乃人身臍下之命根也。常人此根不固,易為情慾疾病所搖動。日衰一日,而人死矣。修煉家運用升降吐納之功,使口中津液源源而來,汨汨而吞,如草木得肥料之培養,而根自固矣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第五章 漱津
    全站熱搜

    真觀主人 道真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